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70亿元,增长9.3%。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罗斯托,他描述说,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有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传统经济,一个是现代经济。那么,人们最早的需求是寻求生存,吃饱饭很重要。

中国是一架大飞机,我们起飞的过程可能需要比别人更长,一旦起飞,相信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当然从地上到空中,中间有一个突变过程,就是起飞。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自然资源丰富决定国家发达的程度,尤其是农业资源,在当时非常重要。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的一批留学生,也是最早海归的经济学家之一。纺织工业发展的时候产生了所谓的羊吃人,羊吃人的意思就是说,为了要养羊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里面赶出来,最后变成了工人。
城市的经济分工越来越细,随着社会的分工,本来需要自己干的活,现在别人都分工干了。三、中国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起飞?经济起飞阶段有两个特征:第一,速度很快。最后,他建议地方政府调整激励机制,警惕返贫,中央政府继续促进沿海等城市向贫困地区的开放,将企业输送至中部贫困地区,开发贫困地区女性劳动力红利,助力脱贫攻坚。
这几年开始转向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精准扶贫是否真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是如何设计的?其构成又是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历史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放在全球视角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抛砖引玉之后,他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为案例,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目前的几大主要研究发现。郑新业教授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建设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以及对精准扶贫进行评估的意义。他认为,县域脱贫攻坚总结是对脱贫攻坚这一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的真实记录,有助于全面宣传脱贫攻坚的历史成就,有助于深入评估县域脱贫攻坚的多重影响,并且能够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供案例支撑。在会议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徐晓书副教授作了题为从机制设计角度看精准扶贫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宋枫副教授、谢伦裕副教授、黄滢助理教授分别作了光伏扶贫:现状与评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供需侧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困境主题报告,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阳阳、张力同学分别介绍了新县贫困残疾人的现状与帮扶措施评估和新县基础设施对包容性增长的作用。
贫困地区的标准以硬性指标为主,这使得扶贫官员更加注重短期投资,难以保证扶贫的长期效果。刘守英教授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土改与减贫的看法。

第四,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使得大量的人进城务工和生活。祝灵君教授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讲述了四川省宣汉的贫困治理之路。会议由经济学院郑新业教授主持,郑新业教授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李芳华助理教授联合发布了中国贫困人口画像及精准扶贫评估基于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的研究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赖德胜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祝灵君教授、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黄承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忠教授等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看法。从财政支出来看,财政开支高峰已过,基础设施建设接近饱和。
他说,中国的工业化促进了长期的稳定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大规模的脱贫。黄承伟研究员详细阐述了县域脱贫攻坚总结研究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主要方法、成果产出以及预期影响。本次中国贫困人口画像及精准扶贫评估研讨会暨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发布会着眼于贫困人口,以河南省新县的扶贫案例为中心,探讨了一系列事关精准扶贫的重大问题,为今后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从扶贫效果来看,一系列扶贫措施已显著延长了劳动时间,劳动参与率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成功实现增收,而且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从政府获得的转移支付占比下降。
在此基础上,他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山东鄄城做假发以及江苏水岷县做木制家具的脱贫故事,深入浅出,内涵深刻。总结过去中国一连串的事件,包括跟城市化的关系,与基础设施、服务业的联动,工业化在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邱泽奇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精准扶贫的一些思考。(2)村庄关系连结:劳动力离村后心里仍然有父母、手里有技术、眼里有家乡,于是很可能带着资本和技术回到家乡发展。
李芳华助理教授在郑新业教授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定量研究对精准扶贫评估的重要性,她认为,定量研究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指南针。他认为,土地的作用贯穿于减贫的不同阶段,且作用方式和制度安排不同,原因主要有三个:(1)对穷人来讲,土地相关利益都是与解决贫困最直接的。他说,《治理贫困之路:四川宣汉调查》一书汇集学者、记者、作者和读者四者之力,立足于两年半时间实地调查,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主线,运用党群关系同心圆理论,突出路、业、人、党四个着力点,从大交通、大产业、大生态、大文化、大党建五个方面记载了中共宣汉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第三,工业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过去十年间,农民工工资翻了两倍。她认为,精准扶贫措施已经初显成效,增加了劳动人口的平均工作时间、提高了工资收入在贫困户总收入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存量。最后他介绍了从按摩培训开始,通过就业创业或者单位购买按摩服务等途径,实现增收脱贫的盲人脱贫案例。
因此,把握精准扶贫,就必须遵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规律,否则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看来,第一阶段的减贫主要是通过农地改革和集体土地办企业实现的,第二阶段的减贫主要归功于人地关系缓解带来的农业业态和形态的变化,而在现阶段,应该将土地价值用于精准扶贫。
从整个脱贫任务来看,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剩余未脱贫的群众脱贫难度最大,将长期依靠政策兜底,且部分已脱贫人群仍然存在返贫可能。第一,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在过去40年里面,中国的制造业就业增长了3倍。
她首先介绍了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河南省新县的扶贫政策、贫困人口画像以及扶贫政策短期成效评估。接下来,她从贫困村、贫困户两个层面,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从收入分布、致贫原因、收入结构、收入差距等多方面对新县的贫困人口进行了画像,并对精准扶贫的短期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
对口资源部门与贫困地区的互帮互助虽然能够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但是往往局限于部门本身的资源和职能,难以改善整个扶贫环境。除此之外,他还隆重介绍了十个省、一百个县、一千个村、一万个脱贫人口的案例研究预期成果。第二,制造业就业的增加促进了收入的提高,一直起来,制造业平均工资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他认为,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非常重要的途径,就业是生活的源泉,也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更是社会稳定、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他主要有四个观点:(1)村庄不再封闭:劳动力的流动、乡村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水、电、路的建设使得村庄基本与外界接通。(3)乡村重现人气:劳动力的重新就业使得每个人都有事干,实现了村内聚气。
赵忠教授以激励相容为中心,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思路。(4)乡村在代际之间实现了人力整合和传递:年轻人办厂、运营,并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雇佣年长者,不仅解决了贫困问题,而且形成了代际之间的能力整合、传递。
他总结了就业扶贫的五大途径,分别是引入产业项目带动就业扶贫、创造公益岗位带动就业扶贫、对接劳务需求带动就业扶贫、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扶贫、推进按比例就业带动就业扶贫。11月14日,中国贫困人口画像及精准扶贫评估研讨会暨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发布会如期举办。
赖德胜教授主要介绍了就业扶贫的机制以及途径,并讲述了盲人精准扶贫的故事。他将精准扶贫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分为贫困户、扶贫干部、县誉、对口资源部门,他认为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激励机制是不同的:贫困户的激励机制同时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应使用积极的扶贫政策引导他们参与经济活动。贫困县摘帽之后将会损失很多资源,这就为县级政府创造了一个负面的激励机制。她说,该数据库集行政登记数据、长期跟踪调查数据、田野实验数据、政策实验数据为一体,采集贫困人口各方面信息,适用于贫困人口微观行为的各项研究及相关评估,是继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之后的国内首次尝试。
第五,工业化使得产品价格大量下降。他说,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最主要的脱贫手段。
黄阳华研究员从工业化与扶贫出发,展现了工业化在我国扶贫中的作用。(3)不同阶段的减贫可以采取因应性的土地制度安排
他认为,从扶贫效果来看,一系列扶贫措施已显著延长了劳动时间,劳动参与率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成功实现增收,而且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从政府获得的转移支付占比下降。在会议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徐晓书副教授作了题为从机制设计角度看精准扶贫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宋枫副教授、谢伦裕副教授、黄滢助理教授分别作了光伏扶贫:现状与评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供需侧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困境主题报告,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阳阳、张力同学分别介绍了新县贫困残疾人的现状与帮扶措施评估和新县基础设施对包容性增长的作用。 |